股票配资保证金将现有兵力充实到保留的部队中
1946年8月初的南京,夏日炎炎。
军政部大楼里,电扇呼呼转动,却驱散不了空气中的燥热。
陈诚坐在部长办公室里,面前摊着一摞摞厚厚的军队编制报告。
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三万八千人的编制,实际到位多少?」
陈诚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响起,带着明显的疲惫。
军务司司长林蔚站在一旁,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
「报告部长,第73军…实际人数只有二万五千人。」
林蔚的声音越来越小。
陈诚手中的钢笔停住了。
他缓缓抬起头,那双向来锐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可置信。
「你再说一遍。」
「第73军编制三万八千人,实际兵力二万五千人,缺额一万三千人。」
林蔚咽了咽口水,「第8军情况类似,第54军也差不多…」
陈诚猛地站起身来,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紫金山,双手背在身后。
这三个军,都是美械军。
都是蒋委员长寄予厚望的精锐部队。
现在告诉我,一个军缺额一万多人?
02
陈诚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
1944年,史迪威将军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军的问题。
「中国军队一个军常有三万个名额,却只有二千支步枪作战。」
「人数太多,薪饷菲薄,给养低劣,部队长又吃空缺。」
当时陈诚还觉得史迪威言过其实。
可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说的竟然如此准确。
「部长,您要看看第73军的详细报告吗?」
林蔚小心翼翼地问道。
陈诚点点头,重新坐回到办公桌前。
林蔚翻开一份厚厚的档案。
「第73军原本是湘军系统,后来逐步中央化。」
「在湘西会战中表现出色,因此被列入美械军序列。」
陈诚边听边翻阅着资料。
第73军的历史他很清楚。
这支部队从唐生智的湘军起家,经过多年改编,最终成为王耀武的基本力量。
抗战期间表现不俗,特别是在常德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正因如此,才被选中换装美式装备。
可是现在…
03
「告诉我,这一万三千人是怎么没的?」
陈诚的声音很平静,但林蔚听得出其中的怒意。
「主要原因有几个。」
林蔚翻着报告,「首先是湘西会战的伤亡。」
「据1945年4月统计,第73军伤亡5100人。」
「战后虽然补充了兵员,但没有达到标准编制。」
陈诚点点头,这还算正常。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然后呢?」
「然后是北上途中的逃兵。」
林蔚的声音更小了,「第73军从湖南北开到山东,途中逃兵很多。」
「该军副军长李琰在回忆中写道:‘从离开湖南北开途中,逃兵甚众,士兵空额大得惊人。’」
陈诚的眉头紧紧皱起。
他知道国军逃兵问题严重,但没想到严重到这种程度。
「还有吗?」
「还有就是…吃空饷的问题。」
林蔚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些军官虚报人数,冒领军饷。」
「尤其是在补充新兵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账面上有人,实际上没人的情况。」
陈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这些问题,他早就知道。
但亲眼看到数字,还是让他感到震惊。
一个美械军,竟然缺额三分之一。
这还打什么仗?
04
「第8军和第54军的情况呢?」
陈诚翻开另外两份报告。
「第8军情况稍好一些,但也缺额一万多人。」
「第54军…也差不多。」
林蔚的汗越出越多,「这三个美械军,都有类似问题。」
陈诚仔细看着报告上的数字。
第8军军长李弥在胶东地区还算能打。
但即使是这样的部队,也存在严重缺额。
第54军更不用说了。
王耀武虽然是能干的指挥官,但手下的部队状况同样不乐观。
「美械装备到位了吗?」
陈诚问道。
「大部分到位了。榴弹炮、汽车、无线电台都按计划配发。」
「但是第73军的榴弹炮营和骡马辎重还在运输途中。」
林蔚汇报着,「预计九月份才能全部到位。」
陈诚苦笑着摇摇头。
装备有了,人却没有。
这不是搞笑吗?
「军政部的整编计划进展如何?」
「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方案。」
林蔚拿出另一份文件,「将现有的124个军整编为90个师。」
「军改师,师改旅,每师减少一个团。」
陈诚点点头。
这个方案,他已经反复考虑过了。
表面上看是裁军,实际上是整编。
通过压缩编制,将现有兵力充实到保留的部队中。
05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
陈诚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
外面传来汽车喇叭声和行人的喧哗声。
南京这座城市,正在从战争的阴霾中逐渐恢复。
但军队的问题,却比想象中更加严重。
「委员长知道这些情况吗?」
陈诚突然问道。
「我们向委员长汇报过缺额问题,但具体数字…」
林蔚有些为难,「委员长似乎更关心对共军的作战计划。」
陈诚明白了。
蒋委员长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消灭共军。
对于部队的实际状况,他要么不愿深究,要么根本不相信下面的汇报。
「那些美国顾问呢?他们知道吗?」
「巴大维将军的顾问团主要关注装备和训练。」
「对于兵员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内政。」
陈诚点点头。
美国人只管提供装备和技术指导。
至于中国军队内部的这些老毛病,他们管不了,也不想管。
「部长,我们该怎么办?」
林蔚小心地问道。
陈诚没有立即回答。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上面标注的各个军的位置。
第73军在山东。
第8军在胶东。
第54军也在山东。
这些部队即将投入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可是以现在的兵力状况,能打胜仗吗?
「继续按计划整编。」
陈诚终于开口了,「同时加紧补充兵员。」
「但是部长,现在征兵已经很困难了。」
林蔚提醒道,「各地都反映找不到合适的兵源。」
「能征多少是多少。」
陈诚的语气很坚决,「另外,严厉查处吃空饷的问题。」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06
三天后,陈诚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电话是从山东打来的,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亲自汇报。
「辞修兄,第73军在淄博建立了一个矿警旅。」
王耀武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下辖三个团,约五千人。」
陈诚眉头一皱。
「这个矿警旅是怎么回事?」
「利用第73军的空额编制成立的。」
王耀武解释道,「名义上在第73军建制内,实际上由我直接指挥。」
「主要负责淄博矿区的警备任务。」
陈诚沉默了一会儿。
他明白王耀武的想法。
既然第73军有空额,不如利用这些空额组建新的部队。
这样既充实了防务,又不会暴露缺额问题。
「这个矿警旅的兵员从哪里来?」
「主要是当地征募的新兵,还有一些散兵游勇。」
「装备呢?」
「基本上是日械和国械,美械很少。」
陈诚点点头。
这种做法很常见。
利用正规军的编制,组建半正规性质的地方部队。
「佐民兄,第73军的实际战斗力如何?」
陈诚直接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说实话,只相当于一个半师的战斗力。」
王耀武的声音有些无奈,「缺额太严重,装备也不齐全。」
「榴弹炮营还没到位,骡马运输也不足。」
陈诚的心往下沉。
王耀武是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的判断通常很准确。
如果连他都说第73军只有一个半师的战斗力,那情况真的很糟糕。
「第8军和第54军呢?」
「第8军稍好一些,李弥这个人很会搞扩军。」
王耀武说道,「他在胶东利用各种名义扩充了不少部队。」
「第54军…阙汉骞比较老实,基本上是有多少人就报多少人。」
陈诚听明白了。
李弥善于变通,会想办法扩充实力。
阙汉骞比较守规矩,不会弄虚作假。
但这样一来,三个军的实际战斗力差距就很大了。
07
挂断电话后,陈诚陷入了深思。
整编师的改革,本来是为了解决国军编制臃肿、兵力分散的问题。
可是现在看来,这个改革更像是在掩盖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部队缺额严重,这是客观现实。
仅仅通过改变编制名称,并不能增加实际兵力。
「部长,第一期整编的时间表已经制定出来了。」
林蔚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
「预定在5月底完成第一阶段整编。」
「军改师,师改旅。」
陈诚接过文件看了看。
时间表很紧,任务很重。
124个军要整编为90个师,涉及数百万人的调整。
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杂牌军系的反应如何?」
陈诚问道。
「普遍不太积极。」
林蔚实话实说,「他们担心整编是变相的削弱。」
「中央军系的态度呢?」
「相对配合一些,但也有很多具体困难。」
陈诚点点头。
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整编师改革,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实际上对杂牌军的冲击更大。
中央军虽然也有缺额问题,但整体实力还是比杂牌军强。
整编之后,相对优势会更加明显。
「美国方面的态度如何?」
「魏德迈将军表示支持。」
林蔚翻阅着记录,「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部队的作战效率。」
「巴大维将军也认为,集中优势兵力比分散部署更有利。」
陈诚苦笑了一下。
美国人想得太简单了。
他们以为整编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技术问题。
实际上,这涉及到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利益分配。
每个军长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地盘。
每个师长都担心被裁减掉。
而最关键的是,缺额问题并不会因为整编而消失。
08
下午时分,陈诚接到了蒋介石的电话。
「辞修,整编工作进展如何?」
蒋介石的声音一如既往地严肃。
「委员长,第一期整编计划已经制定完毕。」
陈诚汇报道,「预计5月底完成军改师的工作。」
「很好。那些美械军的情况怎么样?」
蒋介石问道,「第73军、第8军、第54军都是重点部队。」
陈诚犹豫了一下。
要不要把缺额的实情告诉委员长?
「委员长,这三个军的装备基本到位,训练也在按计划进行。」
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回答。
「兵员补充的情况呢?」
蒋介石继续追问。
「正在积极补充中。」
陈诚说道,「不过现在征兵确实比较困难。」
「困难?什么困难?」
蒋介石的语气有些不悦,「抗战胜利了,老百姓应该更愿意当兵才对。」
陈诚暗暗叹气。
委员长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最想要的是和平,是回家种田。
谁愿意继续当兵打仗?
「委员长,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陈诚尽量委婉地解释,「军饷标准太低,很难吸引优质兵源。」
「另外,各地都急需劳动力恢复生产,征兵工作阻力很大。」
「那就提高军饷标准。」
蒋介石说道,「钱的问题好解决,关键是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陈诚苦笑。
钱的问题好解决?
现在国库空虚,连现有部队的军饷都经常拖欠。
哪里有钱提高标准?
但他不敢直接反驳委员长。
「是,我会研究具体方案。」
「另外,对共军的作战准备得怎么样了?」
蒋介石问道,「山东方面的计划制定了吗?」
「王耀武已经制定了详细计划。」
陈诚回答道,「准备以胶济线为轴心,向解放区发起进攻。」
「很好,让他放手去干。」
蒋介石的语气很坚决,「这次一定要彻底解决山东问题。」
挂断电话后,陈诚望着窗外的夕阳。
委员长的要求很明确:尽快完成整编,尽快投入作战。
可是以第73军现在的状况,真的能胜任这样的任务吗?
一个缺额三分之一的美械军,能打得过装备虽然简陋但士气高昂的共军吗?
09
夜幕降临,陈诚还在办公室里忙碌。
桌上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部长,我是李琰。」
电话里传来第73军副军长的声音。
「李副军长,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陈诚看了看表,已经晚上九点了。
「部长,我想汇报一下第73军的真实情况。」
李琰的声音很严肃,「王司令让我直接向您汇报。」
陈诚顿时来了精神。
「你说。」
「第73军现在的实际兵力,确实只有二万五千人左右。」
李琰详细汇报道,「其中能够投入一线作战的,大概只有一万八千人。」
「其余的是后勤人员、伤病员和新兵。」
陈诚仔细记录着这些数字。
「装备情况呢?」
「轻武器基本够用,重武器还有缺口。」
李琰说道,「榴弹炮营确实还没到位,汽车也不够用。」
「最关键的是,骡马严重不足。」
陈诚点点头。
骡马运输在山区作战中极其重要。
没有足够的骡马,就无法保证弹药和给养的供应。
「士气怎么样?」
「老兵还可以,新兵比较脆弱。」
李琰坦率地说道,「很多新兵是强征来的,逃跑的念头很重。」
「另外,大家对内战普遍缺乏热情。」
这是陈诚最担心的问题。
抗战期间,国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士气高昂。
因为大家知道是在为国家民族而战。
可是现在,很多士兵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你认为第73军能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吗?」
陈诚直接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部长,我只能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
李琰的回答很含糊,「但是…确实有很多困难。」
陈诚明白了。
这是一个很委婉的否定回答。
连副军长都没有信心,情况可想而知。
「你们还需要什么支持?」
「最需要的是兵员补充。」
李琰说道,「如果能补充五千优质兵员,情况会好很多。」
「还有就是装备,特别是重武器和运输工具。」
陈诚答应尽快协调解决。
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些问题短期内都无法根本解决。
10
深夜时分,陈诚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
桌上的文件堆积如山,每一份都记录着类似的问题。
缺额、逃兵、装备不足、士气低落…
这就是国军的真实状况。
而在报纸上,在公开场合,宣传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什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现代化部队”…
陈诚拿起一份报告,这是关于第8军的。
李弥这个人很有能力,也很会变通。
他在胶东利用各种名义扩充了不少部队。
什么“荣誉第一师”、“第103师”、“第166师”…
名目繁多,编制复杂。
表面上实力不弱,实际上良莠不齐。
真正的美械装备部队,只有核心的几个团。
其余的大多还是日械甚至国械。
第54军的情况相对简单一些。
阙汉骞比较老实,基本上实事求是。
但正因为如此,这个军的战斗力也最令人担忧。
陈诚站起身来,走到墙上的地图前。
山东半岛的形状清晰可见。
胶济线横贯东西,津浦线纵贯南北。
这里将是下一阶段作战的主战场。
国军的三个美械军,将在这里接受战火的考验。
可是以现在的状况,它们能经受得住吗?
陈诚想起了史迪威将军的话。
“中国军队一个军常有三万个名额,却只有二千支步枪作战。”
当时他觉得这是夸张。
现在看来,史迪威说的可能还是保守了。
第73军三万八千人的编制,实际能作战的只有一万八千人。
这个比例,比史迪威描述的还要糟糕。
11
1947年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
陈诚接到了从山东传来的噩耗。
莱芜战役,第73军全军覆没。
军长韩浚被俘,副军长李琰被俘。
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了。
王耀武在电话里愤怒地说道:
「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陈诚放下电话,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
他想起了半年前的那个夏日午后。
李琰在电话里说:“部长,我只能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
现在,李琰成了俘虏。
第73军这支曾经的抗日劲旅,从此在国军序列中消失。
陈诚拿出那份已经发黄的报告。
上面记录着第73军的真实情况:
编制38000人,实际25000人,缺额13000人。
装备不齐,训练不足,士气低落。
这些问题,在莱芜的战场上得到了最残酷的验证。
缺额不是数字游戏,不是纸面文章。
缺额意味着火力不足,意味着防线薄弱,意味着指挥混乱。
当解放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这些隐藏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
第73军就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一戳就破。
陈诚想起了整编师改革的初衷。
通过压缩编制,充实兵员,提高战斗力。
可是现在看来,这个改革完全失败了。
它既没有解决缺额问题,也没有提高战斗力。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真实情况,给决策层造成了错觉。
12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后的1948年。
陈诚已经不再担任军政部长。
但国军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淮海战役中,一个又一个整编师被歼灭。
济南战役中,王耀武被俘。
平津战役中,傅作义起义。
那些曾经威名赫赫的美械军,一个个成为历史。
陈诚坐在台北的办公室里,回想着往事。
1946年的那个夏天,他曾经雄心勃勃地制定整编计划。
希望通过改革,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缺额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吃空饷的现象没有根除,反而更加猖獗。
逃兵的情况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最要命的是,士气问题没有解决。
很多士兵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他们怀念抗战期间的那种团结,怀念那种为国家民族而战的感觉。
可是内战不同。
这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是兄弟之间的残杀。
再好的装备,再完善的编制,也无法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陈诚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他的深刻体会。
第73军的教训,永远值得铭记。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不是靠编制数字决定的,不是靠装备多少决定的。
而是靠士兵的意志,靠军官的能力,靠全军的团结。
缺少了这些,再大的编制也是空架子,再好的装备也是废铁。
1946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他看到第73军缺额13000人的报告时,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参考资料来源】
《蒋介石和陈诚》,全学网民国历史资料《美械部队装备与作战体系研究》,知乎专业分析文章《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史料》,维基百科及百度百科《莱芜战役史料汇编》,中国政府网及相关军史资料《1946年国民党军整编师改革档案》,中国历史研究院史料《陈诚军政部长时期工作报告》,抗日战争纪念网史料《王耀武回忆录》及相关当事人回忆文章《李弥传》及第8军相关史料
顶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